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致力于中國氣派學術話語創新研究的有益结果

——評妥建清《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

2019-05-21  點擊:[]

2019年05月20日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強東紅


http://news.cssn.cn/zx/bwyc/201905/W020190520337647125667.jpg

《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


  一般而言,颓废文化与颓唐疏弃、消沉堕落、腐朽昏暗等负面寄义相联系,经常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藐视和压制。在学术史上,颓废文化的提倡者经常为人不齿而陷入孤苦、寥寂和窘迫的困境。例如,晚明时期的李贽就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著述不容于世,将它们命名为“焚书”或“藏书”等,而我们知道,他本人最后也身陷囹圄被迫自杀。在当下这个提倡正能量的伟大时代,妥建清的新作《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以下简称“妥著”)却以颓废文化作为研究工具,这充实说明了作者具有极大的学术勇气、敏锐的学术胆识和奇特的学术视野。

  如妥著所论,颓废文化的看法来源于西方文化,与现代性焦虑的泛起密切相关。随着西方社会迅猛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现代性问题日渐敞显出来。人们发现启蒙理性所许诺的自由、民主、公正、幸福和美好生活远远没有到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只是使绝大多数工人阶级陷于赤贫、残损、畸形和异化的非人生活,无耻的财富掠夺、严重的贫富分化、血腥的殖民贸易、荒唐的经济危机和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把文艺再起以来所建构的种种重要价值,如高尚、伟大、美丽、文雅、智慧和理性等都摧毁殆尽。在这种语境下再奢谈高尚、人性、理想目标、无限进步和努力奋斗等理念,似乎有点过于天真幼稚甚至荒唐可笑。因此有不少清醒之士对时下现成的一切现代文明所宣扬的理念发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叔本华看来,人类世界只不外是用残虐、痛苦和不幸聚集起来的,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认为历史是有价值的。在尼采看来,历史就是一个充斥着假话与偶然事件的令人厌恶的领域,一切好事之下都沉积着重重的血污与梦魇般的不堪影象,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意味着许多人要饱受精神与肉体的巨大折磨。尼采的谱系学“揭露了那些高尚的思想看法的声名狼藉的渊源和它们危险的功用,将塑造所有思想的黑暗工厂置于青天白日之下。调子高昂的道德价值只不外是沾染血污的野蛮历史的产物,饱含着债务、折磨、义务和复仇;这种历史在总体上是一个可怖的历程,它将人性动物加以系统化的剥离,削足适履,以与文明社会相适应”①。也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颓废病态的人生态度自然就会应时而生。如尼采所说的:“最使我殚精竭虑的问题, 事实上就是颓废问题——我有这样做的理由。‘善与恶’不外是这一问题的变种。只要看一看衰退的征象,就可以理解道德——就可以理解在它最神圣的名称和价值公式下面隐藏着什么:蜕化的生命,求扑灭的意志,极端的疲惫。”②

  頹廢文化的興起,除了社會曆史條件的因素之外,還與個人意識的覺醒有關。像紛紛纭纭的大千世界和社會事物一樣,人類的天性自己就無比複雜。人不是僵硬的木頭、酷寒的石塊和堅硬的鋼鐵,人經常會感应恐懼無助、絕望無力、焦慮沮喪、憂郁惆怅和孤獨痛苦。這些沈重而複雜的心理感受,實際上是人與動物相區分的一種質的規定性。它們往往使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越來越深刻豐富、廣闊博大和細膩深沈,是人性升華和思想境界获得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隨著現代化的迅猛進程,人越來越個體化,人的精神需要也越來越複雜。擺脫簡單的孩提狀態的人們,不僅需要美好、純淨、積極和偉大的事物來豐富其心靈世界,而且需要灰色、黑暗、享樂、感官、惆怅、陰郁甚至絕望的東西來宣泄負面畸形的心理能量。在充滿殘殺、壓迫、掠奪、奴役、限制、欺騙、暴力和痛苦的特定曆史條件下,單一同質、溫情脈脈、浪漫童話和純潔美麗的那種優美文化,基础不行能滿足廣大民衆的豐富複雜和深沈細膩的精神需要,也難以表征像大海一樣深不行測和廣闊众多的情感世界。只有直面沈痛慘淡和鮮血淋離的現實世界,才有可能探索改變現實世界的可能路徑,只有直面人性的醜陋、缺陷和黑暗之處,才有可能重塑新的情感結構和更爲良善的新人性。因此,一些敏感前衛的藝術家開始迷戀于激情、肉體、失敗、死亡和奢華等事物,如波德萊爾就熱衷于表現人性的醜陋和黑暗,在都市的廢墟中尋找人類頹廢的激情。在其作品中,垃圾、死亡、肉體、失敗、享樂、感官及頹廢的意象開始登堂入室,匮乏、受難、幻滅、缺陷和低賤占據了一席之地。這種不少人嗤之以鼻的頹廢文化在掌握曆史現實方面似乎更爲真實有力,在表征現代人的複雜的心理情感世界方面似乎更爲深刻准確。相形之下,那種浪漫的PP电子主義者的理念雖然充滿積極向上的希望和能量,但似乎離曆史真相和過去的本來面目更爲遙遠,在現實生活中也更爲軟弱無力,只不過是在遮蔽階級壓迫、經濟危機、殖民戰爭、精神異化、道德墮落等可怕的曆史現實,饰演了一種維持現有社會秩序和社會等級結構的意識形態的角色。

  或许出于这种学术考量,妥建清教授将颓废文化作为研究工具。不外他的著述着眼点不在于西方颓废文化,而在于中国晚明时期的颓废审美气势派头。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中国学界常见的以西释中的强制阐释之路上,而是将晚明颓废文化放在国际学术的大配景下来进行观照,意在与西方文化进行学术对话和学术相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在他看来,晚明时期的颓废文化,泛起为一种“去道德化的审美气势派头”,意在“躲避宰制儒家所追求的高尚精神的规约”,消解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度压抑,体现出晚明士人对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追求。妥著从学理上进行了精湛分析,指出晚明颓废文化实际上是王阳明心学传统在审美文化上的具体泛起,是对传统儒学和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在美学上的反抗和突破。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特别推崇一种荣宗耀祖、立功立业和广济天下的家国文化,并不主张自我和个性的张扬,而是推崇一种舍生取义的理念,为了家国、正义或团体事业,可以随时牺牲个体的生活、事业和生命。晚明颓废文化却一反传统儒家所主张的那种弘大的高尚精神,把个体的生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烟火气息的世俗世界和享乐纵脱的感性生活放到了较高位置。因此,晚明人士通过一种貌似不合正道、荒唐颠狂和生命扭曲的自放生活,放弃了外在弘大的政治追求,转向深层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在混浊黑暗的政治现实中保持了自我的内心自由和人格底线。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却体现出一定水平的个性解放和叛逆反抗的精神,泛起出与西方颓废文化差异的现代性意义。晚明文学作为对晚明文士的日常生活的反映,展现了他们对另类替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的追求,泛起出一种间性化、荒唐化和精致化的审美特征。不外,与反思现代化、工业化和启蒙理性的西方颓废文化差异,晚明颓废文化的参照物是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它们通过规避儒家支配性文化的所要求的高尚精神,在一定水平上解构和颠覆了传统专制社会和品级制度的意识形态。例如,由于不合乎传统之道而显得荒唐的审美气势派头,不仅挑战了儒家的“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道德化和高尚化的传统,而且解构了儒家“温柔憨厚”的诗学传统,致使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的运行机制渐趋弱化,甚至到达失效的境地。难得可贵的是,妥著不仅在学理层面深入分析了晚明颓废文化的历史渊源、哲学凭据、审美泛起、具体体现和文化影响,而且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学者情怀,精湛地分析了晚明颓废文化在今世学术语境中的现实意义。不外,妥著主要揭示了颓废文化的现代性意义和积极意义,在充实敞显其局限性方面似乎着力不多。一般而言,學術研究不能将工具脱域化,将其从历史文化语境中攫取出来,割裂它与黑暗糜烂的政治生活的不行切分的密切联系。不外,探讨那种审美文化所表征的理念、所体现的价值和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在其他时空可以推广践行的可能性也是须要的。晚明颓废文化的文化理念,在现代语境下,似乎没有现实化和普遍化的可能。如李贽的童心说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就是漏洞百出的,人的本然原初的心灵是不存在的,人只有不停地经验、学习和碰撞,才会培养、生长和富厚自己的心灵情感世界。人只有不停地与大千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交往,才气突破想象界和象征界而进入实在界,才气融入真正的社会现实之中,成为真正的人。另外,晚明颓废文化的践行者多数是一些衣食无忧、毋须劳作和生活富足的官宦人士,他们的精致化的生活方式(如饮茶品茗的精细生活)实际上是以宽大民众处于赤贫生活和奴役状态为基础的,他们的纵情声色和自由纵脱(如张岱的“好美婢,好娈童”)也是以其他人成为豢养的性玩偶为条件的。那种颓废文化中的一些蹂躏糟踏自己身体的病态现象(如徐渭击破自己的头骨、利锥难听逆耳)似乎也不具有几多反抗意味。

  妥著關于現代性的獨特理解也富有啓發意義。如前所述,頹廢文化的出現與工業化和現代化迅猛進程有關,是現代性問題在文學藝術上的集中呈現。因此,妥著把晚明頹廢文化置于現代性問題的視域中來進行關照。不過,妥著並不迷信于西方的現代性理論,而是從學理上條分縷析,既論述了其合理性,又辯證地討論了其“曆史終結論”的局限性,認爲還存在另一種替代線性史觀的現代性。作者質疑了那種“挑戰-回應”模式,斷言中國的現代性並非由于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和碰撞而發生的,而是“本位文化自身內部因素重組的結果”,是內發的和原生性的。他認爲西方現代性文化的入侵未能中斷中國文化傳統,而是促使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的混沌狀態就是中國現代性的初始特征。③妥著指出,在晚明時期,白銀資本化推動了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士商互動蔚然風行,消費文化勃然興起,奢華之風日漸盛行,支配思想文化場域的程朱理學逐漸衰落,關注個人心靈自由的邊緣性的陽明心學日漸興起,呈現了一種頹廢文化景觀,這說明中國的現代性已經出現了。不過,在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上,妥著並不贊同“中華性”論者的觀點,認爲不應該用“中國文化”、文化的古典化和現代性意識來逾越現代性,也不能把文化自性與他者進行對立,更不能用文化民族主義來對抗西方的中心主義。④妥著也具有鮮明的理論立場,在後現代主義的反諷語境下,作者主張逾越文明沖突論和中華性論者的思維模式,並“探尋中國自身現代性的意義”,以“和而差异”的理念,積極參與而不是抵制全球化的進程。在探尋中國自身的現代性上,妥建清教授的論述是很有說服力的,理論上說我們應該克服現代性問題,即繞開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所走的彎路,而發揮後發國家的優勢,跨越卡夫丁大峽谷。我們應該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追求另一種逾越資本主義、克服現代性問題的別現代性。這種別現代性不僅主張民主、自由宁静等,而且要求理性服務于人的潛能與生命的充实發展,服務于豐富多彩與美好和諧的生活,要求科學技術服務于人與自然、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榮辱與共和休戚相關的生態平衡的需求,還要求物質財富的積累服務于人民大衆的配合自由和整個人類命運配合體的福祉。對于中國當代PP电子知識分子而言,應該力求創造出新的文化、新的人性和新的生命形式,其任務不僅要刺破在當下世界占據支配职位的各種消費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幻象,指出其幻覺性、虛假性和欺騙性,而且要塑造新的知識實踐的機制,闡發走向配合體和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和其他人一道在配合行動中生産出不是關乎知識而是行動的真理。

  妥著還有许多特點,如作者雖然是文藝學博士,接受得更多是注重理論思辨的學術訓練,但難得可貴的是其古典文學的基础也很是紮實,這使得其專著的語言呈現出一種典雅隽永、簡潔凝練和富有表現力的漢語風格。妥建清教授知識淵博、視野開闊,不論是西方理論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論述問題時都能旁征博引,論證詳贍。論述中的每一個術語都注重在詞源和語義的演變上進行梳理和考證,力求做到中西印證,通過與前賢的對話而得出自己的觀點,顯現了紮實的學術功底和深厚的理論修養。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論證充实,觀點鮮明,時不時可以見到很是精彩的有啓發性的觀點。總之,妥建清教授的著作做到了會通中西之學,走出了文化的封閉圈,是中國學術界的新收獲。

  (作者系陝西省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釋:

  ①特裏·伊格爾頓:《美學意識形態》,王傑等譯,中央編譯出书社2013年版,第216頁。

  ②尼采:《悲剧的降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1页。

  ③妥建清:《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人民出书社2018年,第65页。

  ④妥建清:《頹廢審美風格與晚明現代性研究》,人民出书社2018年,第78页


作者簡介

姓名:強東紅 事情單位:陝西省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職務:教授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