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首席专家谈學術研究与创新】——李明德教授訪談錄:現實問題引導下的科研拓展與創新
2018-12-19  點擊:[]

在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我校PP电子学院共有3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位列我校文科学院第一,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了使更多教师了解三位首席专家及其研究、团队,并对青年教师所进行的學術研究有所资助,同时也促进PP电子学院在科研文化气氛方面的建设,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王伟副教授进行了首席专家专访。

本专访以“首席专家谈學術研究与创新”为题,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哲学系邬焜教授专访“以理论问题为导向 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第二期是社会学系梁在教授专访“国际学者的跨国研究与前瞻思索”,第三期是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李明德教授专访“现实问题引导下的科研拓展与创新”。

李明德教授訪談錄:現實問題引導下的科研拓展與創新


http://xmtxy.mkako.com/__local/3/88/62/A4AC2BEB3A1A9BEA9DB0CA31D9E_00DB2632_6786.jpg


王 伟:很是谢谢李教授接受本次专访,祝贺您的项目“革新开放四十年来公共媒介与社会思潮流传研究”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知道您的学术经历是很是富厚的,请您给介绍一下您的學術研究门路。

李明德教授:首先對學院体现熱烈祝賀!PP电子學院今年國社科重大、重點和教育部重大課題獲得了曆史性突破,是我們這些年來積累的科研力量在瞬間获得了爆發。從另一個方面也體現出PP电子學院對科研的重視,所提出來的“教學立院、科研強院”获得了圓滿展示。

我本人這些年來一直把獲得國家重大或者教育部重大作爲追求的目標。特別是國家重大,這幾年幾乎每年都積極申報,希望獲得乐成,但競爭很是猛烈。申報過程其實是對以往科研事情的總結、對科研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對未來研究偏向的凝練。今年獲得教育部的重大項目,應該說是最近這幾年在輿論導向、社會思潮、意識形態傳播偏向研究结果的結晶。

我到交大事情35年了,在交大的前十年,1983年到1993年,我主要在校報編輯部做新聞傳播實務事情。校報雖小,“五髒俱全”,采寫編評甚至劃版、跑印刷樣樣都得會,更能鍛煉人,但科研很少介入。到了1993年,順應廣電事情者對新興的有線電視技術的強烈渴求,我參與了國內較早的專業科技期刊《中國有線電視》的創建並出任執行主編,從此既做編輯出书事情,又對科技期刊傳播以及媒介經營與治理的研究産生濃厚興趣,那段時間我發表的論文、出书的書大部门都是圍繞這個選題而展開的。後來到了2007年,中文系向校內外公開招聘傳播學教授,我就從期刊中心應聘過來了。之後,我的科研偏向获得了拓展,除了繼續保持我的科技期刊傳播這個研究偏向以外,又拓展到了新聞傳播特別是網絡傳播領域。2002年時,我就在咱們學報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對網絡新聞的認識》,對這個方面的關注比較早,後來則拓展到了新聞學、傳播學的差异層面。再後來,新媒體興起,我的研究偏向又由對傳統的新聞傳播研究轉型到了對新媒體傳播的關注上,比較側重網絡輿情、網絡輿論,實際上就是新聞傳播與輿論引導、新媒體與社會治理、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傳播幾個方面,一直持續至今。

其实,从1983年进校到现在,我的身份主要是“媒体人”。1983年到1993年我是交大校报的编辑,1993年到2015年我先后做《中国有线电视》杂志的执行主编、主编、社长兼主编,其间又断续加入过电视广播中心的一些事情。2015年4月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建设,学校任命我为院长,因为中国有线电视杂志社是一个企业,不允许校管干部在企业兼职,所以我就离开那里一心一意做勤学院的建设与生长。2017年元月,又接受学校任命,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主编。所以,从1983年至今,从业务上讲我主要做的是编辑事情,厥后才介入到教学领域。但无论编辑照旧教学,因为从事的事情一直是新闻宣传、编辑出书与流传,所以我的學術研究都是处在新闻流传学大的领域里。

王 伟:从您的学术经历能看出来,您一直都是身兼数职,而且您所从事的事情和所研究的领域一直都是在不停扩展,但无论怎样扩展一直都在新闻流传的规模内,这可能就涉及到一个许多老师都市面临的问题:如何在一个比力大的领域内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生长或者比力有前途的小领域呢?在您的介绍历程中,像网络新闻,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您就已经很敏锐地掌握到了,而且新媒体也是如此,您总是能很敏锐地掌握到重要而连续的新兴领域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您是怎样选择、确立的呢?

李明德教授:這個問題問得很是好。我的研究偏向的選擇在許多時候可能只適合于我,因爲我是一直做新聞傳播和期刊編輯事情,事情自己給我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90年代初我們創辦雜志時,面臨的問題就是企業化經營和如何爭取更多廣告,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加上我們辦的期刊是個科技期刊,我是學中文身世的,许多几何人有疑問,你辦科技期刊,裏面的符號圖表、推導公式你都看不懂,怎麽做主編?這是個很是現實的問題。

1995年前後,我就探討一個問題:如何經營期刊。過去我們說編輯的事情是“铰剪加漿糊”,編輯完全是被動的。到了企業化運營時,主編一定是幾個“家”集于一身的——編輯家、經營家、治理家。主編包罗編輯要由被動的來什麽稿編什麽稿,主動轉到幹預來稿引導來稿;主編要由編輯的身份主動轉爲編輯、經營與治理的身份,而經營的要求對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完全市場化的期刊來說越发重要。必須把主編從埋頭編輯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形成主編的理念+審稿專家的專業判斷這樣一個新的編輯模式。這樣的做法現在看來很普通,社長與主編也有了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但在90年代初各人對“市場化辦刊”還處在朦胧模糊之際,這樣的探索是有超前意義的。到了1999年,我們的期刊辦得很是有影響,教育部評優秀期刊我們被評爲一等獎,教育部發文視其爲同級科技進步獎,在杭州開期刊會時我在大會上曾做過經驗介紹。

現實會不斷提出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看別人的資料,一方面自己不斷思考不斷摸索,把實踐作爲學術思考的基礎,這樣自己的研究偏向就定下來了。到後來新媒體起來了,如何借助新媒體不斷拓展業務範圍、擴大影響、提高經營效益?這又是一個很是現實的問題,所以還是現實提出要求——怎樣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困境太多,沖擊太大,你不能回避,只能不斷尋求解決之道。

那么我是如何从对科技期刊的关注拓展到网络新闻方面的呢?2002年我在中文系开始带硕士生,2003年开始给硕士生先后开设新闻流传实务、媒介经营与治理、文学文化流传课程,你不了解网络、新媒体、新流传肯定不行。所以照旧现实的推动,一个是期刊的现实,一个是教学的现实,现实推动着你往前走,研究偏向简直立就有了比力扎实的基础,也有了能够经过课堂教学和编辑实践对研究偏向的价值的验证。再厥后,我研究网络舆情、舆论引导,基于此,我跟博士生硕士生团队连续四年宣布陕西省网络流传十大案例及其研究陈诉,这就涉及到对新媒体新的流传特性的研究。再厥后为什么关注新闻流传学科的生长、新闻流传人才培養呢?是因为我做了中文系主任,新闻流传学科其时下设于中文系,文学学科和新闻流传学学科都要康健生长,那如何才气生长得更快更好?又是现实逼着你要不停思考这些问题。我与别人差异的一点在于,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新闻流传现象、人才培養和学科生长很喜欢思考,而且思考完了喜欢动笔写出来,慢慢的结果越积累越多。所以我的经验只适合我,是和我较为富厚的新闻流传、期刊编辑实践密不行分,此外教师不见得可借鉴。

王 伟:我觉得对教师来说照旧很是有启示的,可能有的教师对于社会现实不像您这么关注,更希望从书本上、从理论上来确定一个研究偏向。

李明德教授:純粹從文獻裏獲得科研靈感,這條路也能走得通,也不乏做得很好的學者,尤其是基礎性、理論性的研究更是如此。但是結合我個人的實踐體會,PP电子社科事情一定要跟現實保持高度敏感和密切接觸,要經常觀察社會現實,對社會現實中的現象要經常思考爲什麽如此、爲什麽這個時期如此、爲什麽對這一類人如此、影響的社會文化因素是什麽……PP电子社會科學的問題來源于現實,必須回到現實中去呼應現實,解決現實需要PP电子社科事情者解決的問題,這樣我們的研究才可能有正確的偏向和堅實的立足點。另外,我經常給我的博士生團隊說,咱們是做PP电子社科研究的,我不主張你們把自己局限于狹小天地,不與社會接觸,提倡各人經常在一起多討論多交流,觀察一些社會現象、思考一些社會問題、結合專業所長寫一些學術文章,你會感应其樂無窮。讀死書死讀書是不行的,PP电子社科學者不能對社會現實視而不見,缺乏觀照,缺乏思考,缺乏解決問題的膽量。

王 伟:您在回首自己的學術研究门路时,有没有什么事是很难忘的,或者对于您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事呢?其时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回首的时候会觉得它挺重要的,而且可能会对您的研究起着某种偏向性的引导。

李明德教授:具體的事情我還想不到,但有兩個方面我認爲是比較重要的:一是我比較樂觀,二是我有很是好的團隊。许多几何不開心的事情過一兩天就忘得一幹二淨。正事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精力去琢磨“人”的事情。學生們一直記著我的話,他們在多個場合經常引用:多謀事不謀人,多想想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不要用人的閑雜事疏散你的注意力。做科研的確是一種快樂,突然間有了發現,是一種快樂;突然間有學術靈感,是一種快樂;突然間想到了一兩句美妙的語句,也是快樂;費了洪荒之力把論文論著寫出來了,更是一種快樂。我是很是享受這個過程的,在享受過程的同時,盡量追求完美,等到拿出结果,反倒是很是冷靜、很是理性的了。

但也有“悶騷”的時候,這次拿到重大項目,我開完會正在從成都回西安的高鐵上,在微信裏看到我的博士生發來的信息,當時要不是在高鐵上,我肯定能蹦起來,這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我們有理由興奮。快出結果的那幾天,我的團隊一直在教育部PP电子社科網上刷屏,都希望在第一時間第一眼看到理想的結果,終于如願以償。

王 伟:所以您说有一个很是好的团队。

李明德教授:我們這個團隊確實很是好。目前在國家課題層面、學校層面,科研團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前不久張邁曾書記問我能不能說說怎樣發現並培養一支比較優秀的科研團隊,當時我講,首先是志同道合,把願意爲科研支付的一批人聚攏在一起,各人在一起無論開會、討論,還是閑聊,起碼有一個配合的志趣;其次,在團隊裏確定一個項目負責人很是重要,團隊總負責人是掌握大偏向的,具體怎麽落實到差异的項目組,項目負責人的選擇就很是關鍵,這是我這幾年來體會很深的一點。這個人既要有學術敏感、學習能力、科研能力,還要有團結協作能力,才气把一批人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團隊總負責人提什麽要求,他理解到位再要求成員,他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中介和組織協調作用,各人才气執行到位。我的團隊裏就有幾個這樣的項目負責人,一個接一個,目前接力到第五任,都很是優秀,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把團隊項目負責人選好,確實能幫助這個團隊盡快推出结果。當然還有一點,團隊成員多,水平水平都不相同,讓所有成員一定要參與到團隊當中鍛煉提升,不要讓他感覺團隊對他有疏遠。團隊團隊一定要團結,是各人團結在一起做事情的隊伍。

王 伟:您作为团队总卖力人,怎样选择、确定子项目卖力人呢?

李明德教授:這主要有幾種途徑。第一,團隊經常有小型的學術研討,從他們的自主發言裏可以判斷出誰的學術基礎怎麽樣、誰的學術能力怎麽樣、誰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麽樣;第二,我們過去經常組織戶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發現誰的組織協調能力比較強;第三,博士生剛一進校,我就有意識地給他部署題目,通過他完成題目的過程,也可以看出他的科研敏感性、科研能力等綜合素質。當然,人無完人,要把這些特點都聚集在一個人身上比較困難,這就要從差异的角度發現人用好人。可能某一個人科研能力不是太強,但具有親和力領導力,在各人心目中就是老年老,那就不妨讓他來當項目負責人,給他配備一個科研方面的助手就行了。

王 伟:您在组建团队、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有着很是独到的看法。

李明德教授:我從2010年開始招博士,到2017年我有六個博士畢業,這算是比較快、比較多的。後來跟各人聊天他們都認同我的團隊價值觀:讓每一個人在團隊裏開心快樂各得其所,能夠充实發揮特長。當然現在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從2016年到現在博士生一直招的是女生,缺少男生,倒霉于組建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所以要思考下一步團隊建設怎麽適應目前的狀況,探索出一條路子來。

王 伟:您对现实的掌握以及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的敏感性特别强。

李明德教授:確實,许多几何問題都是現實逼著你要思考、要研究,要拿出结果來。

王 伟:您适才谈的是团队建设问题,在重大项目的申报历程中,团队的组织是很是重要的,您认为除了团队的组织以外,另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告诉老师们呢?。

李明德教授:根據研究偏向確定團隊,根據團隊優勢確定研究偏向,是兩種差异的模式。這次教育部重大選題中有三個是關于新聞傳播學的,一個是習近平新聞傳播思想研究,一個是革新開放四十年來大衆媒介和社會思潮傳播研究,還有一個是跨學科特征明顯的即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研究,與新聞傳播也有密切關系。咱們申報的這個項目,和馬克思主義學科關系很是密切。

我之所以選這個題目,是因爲前期有相當的積累。我們近些年來發表的網絡輿情、輿論引導方面的論文、論著都與這個課題有關系,而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研究,只發表了兩篇論文,雖然我在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組織的面向全省幹部做過多次習近平新聞思想的講座,但是沒有形成结果,前期積累不夠。機遇都是爲有准備的人而准備的,前期有積累,選題指南一下來,第一感覺就是興奮,覺得這個題目我們有信心競爭。如果前期沒有積累,就沒有學術自信,想沖擊重大,就沒有底氣。

國社科、教育部重大課題需要從差异側面解決一個問題,這時,團隊就一定要突破原有的花样。組建課題團隊特別是重大課題團隊時首先要判斷哪些專家有可能成爲申報者,如果他不申報,則可以拉他入夥,增加你的團隊實力;其次是真正能進入課題組的人纷歧定是學術上很是突出的,好比媒體界專家,有實踐積累,缺少的是科研積累,而研究大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涉及革新開放四十年來二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發揮作用的等等,業界專家的理解可能越发深刻。全都選學校專家有局限,因爲學校偏向純理論。當然,如果課題與政府、政策密切關聯,那最好還要有政府部門的人員進入團隊。就是說,團隊成員的組成一定要與課題的性質、研究的目的相一致。

王 伟:这就是适才您说的,需要从差异的层面选差异的人解决研究的问题。您能不能结合您的项目再进一步介绍一下它的主要事情以及意义所在呢?

李明德教授:社會思潮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國家、民族、大衆的社會思想的一種走向,反映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思考和理論特征。革新開放是中國一項偉大的創舉,這個創舉使全國人民在物質上、精神上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獲,要總結革新開放以來,社會思潮的演變過程、演變趨勢,以及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影響社會發展等等,都是需要認認真真加以總結的,總結的目的在于四十年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四十年五十年社會思潮會朝著什麽偏向演變,我們可能面臨著哪些思潮包罗國際思潮的影響,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潮的引領作用如何體現,新媒介形態對社會思潮傳播的作用機理如何形成等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爲研究的主要是大衆媒介和新媒體,媒體既是載體,又是研究視角,媒體在社會思潮的演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是構建、消解還是強化,像現在的新自由主義、新左派、西方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消費主義、娛樂主義,都是社會思潮,媒介的推力如何評價。有時候對某個社會思潮很難從好與壞上定性,它很是複雜。好比民族主義,發展過頭了,就會變成狹隘的、極端的、激進的民族主義,所以研究的落腳點是如何准確判斷社會思潮,爲社會治理、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提升尋求有效途徑。當然這些問題目前還在思考中,我們的申報書針對的是報紙、廣播、電視、期刊等傳統的大衆傳播媒介,凭据這四條主線研究社會思潮的傳播路徑,下一步要考慮的是這幾個縱向路徑之間的橫向關聯如何掌握,放在革新開放大的時代配景下,思考它與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要求、與人的思想觀念演變、與全球性各種思潮之間又構成怎樣的關系和影響等等。

王 伟:这个项目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对革新开放四十年来社会思潮演变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与研究。

李明德教授:梳理過去是爲了警示未來,社會思潮其實是意識形態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講要鞏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要牢牢掌握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領導權,我們研究社會思潮就是要幫助黨和政府更好地占有輿論陣地、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領導權。如果社會思潮處理欠好,就會演變成一種社會意識産生更大的影響力。

王 伟:您在创新港建设方案里提出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基本定位是官产学研相结合,是不是意味着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与新闻流传研究存在着内在一定的联系呢?

李明德教授:这一直是我要力求解决好的问题。我认为目前咱们PP电子社科领域,圈子化现象十明白显。无论教学、人才培養照旧學術研究,过于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自说自话的现象普遍存在。

正如前面所说,PP电子社科的许多问题来源于现实,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让它更好地回应现实,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一户、一个学术配合体所能肩负得了的。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学科交织、技术推动,使得媒介界限变得模糊,专业、学科甚至学院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清晰,这为新闻流传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面临的攻击很大。

这段时间我每个周末出去开会,有些聚会会议把官员、媒体、高校、企业都请来,围绕各人配合体贴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效果很好。如果没有官方加入,只是学术界讲怎样生长,就无法从政策层面解决问题。这是我一直提倡的四位一体的新闻流传學術研究框架和人才培養模式。今年9月18日我在桂林加入一个产学研媒体融合与人才培養方面的聚会会议,是由一家企业主办,把教育部计划生长中心主任请来讲高校的新闻流传人才培養怎样与企业、政府、媒体更好地对接,让我很受启发。

王 伟:咱们目前的學術研究简直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李明德教授:创新港给我们缔造了一个难得的生长平台。我们申请了一个省上的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创新团队,研究社会治理如果没有政府人员加入,那么研究就会失之于空泛。由社会治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反映了治理的主体由政府拓展到了更多层面,多个主体包罗政府部门、媒体,甚至种种民间团体、小我私家配合加入,所以叫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自己都已经突破了加入主体界限、扩大了规模,那么在这个领域的學術研究如果仍然局限在高校四堵墙内显然是不行的,其研究结果想发生广泛影响恐怕也是不容易的。

王 伟:这与学科自己的要求是纷歧致的。

李明德教授:是的,所以我一直想著四位一體,過去講的三位一體就是官産學,我把媒體也加了進來,因爲媒體在社會治理中擔當著很重要的角色。媒體不配合、不理解,推進社會治理無論多麽努力,它一個虛假的或者不恰當的報導,可能就會讓努力前功盡棄。不久前的重慶公交車事件,一開始媒體說對面來了個女司機,逆向行駛把公交逼到江裏面去了,後來真相出來又發出另外一種聲音,說用手機毆打司機的女搭客平時爲人比較和善,脾氣比較好等等,不就事論事有事說事實在是一種誤導,是引導受衆對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爲産生同情,進而追問:是誰把這樣的好人逼到了這種田地?矛頭所指很是清楚。這是一些報道所慣用的春秋筆法。所以媒體在社會治理、社會治理、輿情應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方面,是存在問題的,媒體自己良莠不齊,提升自身素養也是社會治理的需要。

王 伟:简直如此。目前学校、学院都在勉励老师们申报种种项目,尤其是国家级项目是许多老师们正在努力的偏向,正如您所说,申报项目是对自己研究的总结、提升,也是让自己站在新的平台进行研究的方式。您作为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能不能针对项目申报送给老师们一句话呢?

李明德教授:平時多觀察社會、多思考問題、多參加學術交流、多做學術積澱,機會永遠是爲有准備的人而准備的。要利用好學校、學院、團隊這個平台,珍惜這個平台!

王 伟:今天您从自己学术门路的经历、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的选择与确定、团队建设,以及重大项目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为老师们提供了很是多的经验和中肯建议,很是谢谢您。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