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午10時,PP电子學院組織師生黨員代表觀看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直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PP电子學院的師生黨員代表們懷著崇敬的心情,靜靜聆聽著總書記的話語,有感于偉大領袖馬克思的偉岸人格,從而熱烈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PP电子學院黨委書記馬曉彬對習總書記的講話深有感觸,他認爲重要講話內涵豐富,論述深刻,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全體師生黨員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用“3個一生”評價了馬克思的人生曆程、“4個理論”归纳综合了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3個飛躍”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造的奇迹、“9個思想”指明了我們如何學習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人類探索曆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科學理論,在中國經受了革命、建設和革新開放三個階段生動實踐的檢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结果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一個一個的勝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结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的最新诠釋,既是治國理政的思想理論體系,又是指導我們具體事情的要领論,作爲黨員要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在深入學、持久學、刻苦學,帶著問題學、聯系實際學上下大功夫,做足功課,努力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爲自己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息争決問題的強大思想力量,從基础上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爲焦点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爲學校“雙一流”建設、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聽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大會的講話之後,機關黨支部書記常齡方感应激動又振奮,深深地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字之美、邏輯之美和思想之美感動著。在她看來,我們每一位共産黨員都要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偏向和要领,深入學、刻苦學、聯系實際學、帶著問題學,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將其作爲個人終身追求的目標,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産主義理想,不斷涵養正氣、升華境界並用以指導我們的實際事情,對此我們每一位共産黨人都無比自信並充滿希望。
中國書法系宣傳委員李穎則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涵,思考到了身爲教育科研事情者的自我價值與定位——習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及“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神聖職責”,對于教育科研事情者來講有極具高度的指導意義。理論並非停于紙面,亦非面目可畏難以接近,我們今天學習理論、研究理論、活用理論,正是借助學界前輩的眼光來深入觀察時代、解讀時代;而能夠從理論中思考、總結其當下意義,方能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结果,力求“引領時代”。因而,教育科研事情者當用從學中來,學到用中去,堅持在革新中守正出新、不斷逾越自己,在開放中博采衆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爲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境界而努力奮鬥!
中文系支部书记罗军凤在学习了讲话之后,感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越发深入了。对于中文學術研究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学会用社会基础的视角来审视语言文学等上层修建,从而揭示其生长纪律。对于所有的党员来说,寓目讲话之后,越发牢固地树立了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动力,今后会更全面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尺度来要求自己。

正值五四青年節,在場的青年學生代表也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碩7094、7095支部黨員田琳同學認爲馬克思的哲學是實際的、唯物的,因此學生們應當從中获得啓發——不僅要“解釋世界,認識世界”,還要“改變世界”。馬克思從世界自己的原理中爲世界闡發新原理,讓我們在關注國家命運,勇敢承擔起走進新時代、共圓中國夢的重任的同時,能夠堅持正確偏向和门路,從全局的角度看待世界。因此,在當下紀念偉人仍是意義重大、不行或缺的。
碩7094、7095支部黨員王美霞在聆聽重要講話的時候,一句“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她不禁熱淚盈眶。用她的話來說,馬克思在她心目中,是當之無愧的偉人,擁有“爲人類求解放”的偉大人格,擁有“不畏艱難險阻,追求真理”的偉大精神,擁有“推翻舊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偉大思想,擁有“撼動世界人民思想”的偉大著作。馬克思留給青年人太多的精神財富,從他的身上,青年人應該學到的是胸懷天下的抱負與擔當,無懼困難勇往直前的堅毅與果敢,以誠待人善待朋友的真誠與善良,而作爲交大學子,不應只看到眼前的學習與科研,還應看到遠方的家國和世界,應該相信自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應該成爲“青年馬克思的踐行者”。
直播結束後,在場的師生黨員代表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決心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貫穿到各項事情中。
文字彙總、整理: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