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莊嚴的閱兵式同步展開。PP电子學院黨委組織師生以多種形式觀看紀念大會和閱兵式,配合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感受偉大抗戰精神的磅礴力量。師生紛紛結合自身事情和學習,發表感想體會。

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集中觀看

學院部门研究生集中觀看
學院黨委書記紀夢然:九三閱兵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更是一次思想上、文化上、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們越发深刻體會到“宁静和發展”對全人類的重大意義,宁静和發展應該永遠是這個世界的底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中華民族始終遵循“和而差异”的文化理念,倡導構建相助共贏的人類命運配合體;中華民族始終堅持道義,尊重生命,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與其他國家和民族共享發展结果;中國共産黨人有堅定信仰,那就是爲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複興,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勢不行擋。”中華兒女的豪邁誓言氣壯山河,也必將激勵我們PP电子社科事情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根,做好研究、闡釋和傳播事情,服務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服務好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搭建好東西方交流互鑒的文化橋梁。
院長李黎明:一支支受阅方队法式整齐、英姿飒爽,一件件现代化国防装备震撼亮相,这不仅是一场国力的展示,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一次历史与未来的深刻对话。 作为PP电子社科教育事情者,我尤其感受到文化力量与精神价值在这场盛典中的焦点职位。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团体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正是我们育人事情最名贵的精神资源。在学院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将这种精神传承融入课程体系与人才培養全历程。通过PP电子课程教学历史影象,通过社會實踐培育家国情怀,通过學術研究挖掘文化价值,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精神高度的新时代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继续者,更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文化创新的开拓者。 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文科学院作为PP电子精神的高地,更应当主动继续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将抗战精神转化为育人事情的内在动力,为培养继续民族再起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孝敬。
哲學系教授、黨支部書記常新:本次閱兵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它對于不忘曆史,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很是深遠的曆史意義。觀看這場閱兵,我愈發堅定了對祖國深沈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的信心。當前我們遇到許多困難,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嚴重影響我們民族複興的偉大曆史時刻,通過閱兵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將産生磅礴的力量。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爲焦点的黨中央周圍,攜手並肩,砥砺前行,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爲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力拼搏,配合描繪越发絢麗多彩的明天。
校青年拔尖人才,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盧春天,無黨派人士:當東風系列導彈方隊駛過天安門廣場時,我深感震撼與自豪,這些大國重器不僅展現我國國防科技的飛躍發展,更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東風導彈傳遞的不是威脅,而是保衛人民幸福生活的底氣與決心。此次盛典不僅是對曆史的莊嚴致敬,更是對未來的铿锵宣示。我們深切緬懷抗日先烈,更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宁静環境。我堅信,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必將彙聚起實現民族複興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勢不行擋,人類宁静與發展的高尚事業必將勝利!
藝術系教授、系主任蔣維樂,民盟盟員:此次盛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充实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的正確性與生命力。民主黨派作爲參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親曆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閱兵式激勵著我們更要不忘相助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切實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聚焦國家發展大局,圍繞中心事情獻計着力,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國家級青年人才,社會學系教授李曉光:80年的時光荏苒,從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到今天這個繁榮自信的中國,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人思考:一個民族的記憶是如何傳承的?閱兵中既展示抗戰部隊老番號、老功勳,又展現新型作戰力量,這種曆史傳承與現代發展的有機統一,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正義、灼烁、進步必將戰勝邪惡、黑暗、反動”——這穿越時空的話語,既是對曆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昭示。今天的閱兵,既是對先烈的告慰,更是對宁静的珍視和對未來的承諾。
中文系青年教師古棟:在约 70 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响,重温了“正义必胜、宁静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同时,阅兵式也是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实的一种回应,它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今日之宁静稳定的来之不易,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阅兵式集中泛起的新时代军事力量结构新结构与体系化作战能力充实展现了中国维护宁静的坚定决心,通报了“中国始终做世界宁静的建设者”的强烈信号。不仅如此,此次大会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誓,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再起伟业的征程上,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以抗战精神“自力重生、艰辛奋斗”的内核不停攻坚克难、奋勇前进。今日这场大会,连同它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它引发出的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再起而奋斗的使命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向着越发灼烁的未来砥砺前行!
藝術系副教授董琪:受閱部隊整齊有力的法式和先進裝備的亮相,展現了人民軍隊的精神風貌與國家國防建設的進步。觀看過程中我深切意識到,今日安宁的生活與國家的發展來之不易,是在曆史積澱中逐步形成的结果。閱兵不僅是一種力量的展示,也是對過往奮鬥與犧牲的莊重致敬,更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的宁静與安甯。
中國書法系青年教師李穎:這場重大紀念活動不僅是對曆史的回望,更是對偉大抗戰精神的弘揚,令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振奮、深受鼓舞!強大的國家實力是維護宁静、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堅實後盾,也讓我們越发堅定了民族自信,生逢盛世,更當自立、自強!
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楊沈龍:在衆多的思緒和體會中,我有三點尤其深刻的感悟。第一是緬懷先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设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铮铮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全體中華兒女永遠銘記,萬古傳承。第二是爲今日中國強大而自豪,曆史承載過去,也啓迪未來,新時代新征程,全國各族人民要繼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第三是珍愛宁静,特別是在當今世界處于不確定性的時代配景之下,我們相信中國人民始終堅定並將持續站在曆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宁静發展门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
音樂教育中心青年教師王斐堯:作爲一名教師,我特別注意到閱兵式上那些年輕官兵的面孔。他們與我們課堂上的學生年紀相仿,卻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這讓我思考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因爲我們深知,個人的微光彙聚起來,即是祖國未來繼續前行的力量。閱兵式展現的國家力量與民族自信,與我們日常從事的教育事業看似差异,實則相通。我們都在以差异方式參與著民族精神的構建與文化傳承的事情。教育是奠基工程,關乎民族未來。通過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專業人才,是高校教師在新時代的重要使命。今日的閱兵盛典,讓我對這一教育使命有了更深的體會和信心。願以吾輩之青春與熱忱,繼續爲培養新時代人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既通過三尺講台,也通過言傳身教。
社會學博士研究生王廷威:忘記曆史就意味著叛逆,牢記曆史是爲了開創未來。80年前,包罗中國、蘇聯在內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並肩作戰,最終取得偉大勝利。曆史記憶不會褪色,它所蘊含的真理與啓迪,將始終照亮我們的前路。
哲學碩士研究生鍾曉璇:閱兵儀式讓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45支方隊铿锵前行,80面抗戰英模旗幟迎風招展,曆史榮光與新時代軍威交相輝映。今天的宁静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爲新時代青年,我們當以知識爲劍、理想爲盾,把個人奮鬥融入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讓曆史的炬火照亮未來。
漢語言文學本科生李楊:抗戰勝利80年後,我們再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類又面臨宁静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我們青年一代更要樹立報國之志、強國之志。作爲一名黨員,我們更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想同學之所想、急同學之所急,在每一次溝通、每一場活動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染和浸潤青年,以身作則引領青年勤于學業、全面發展,以勇擔國家使命、共創交大榮譽的強烈使命感凝聚交大青年的磅礴力量,持續奏響青春與家國同頻共振的強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民族再起的征程上,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从历史中罗致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小我私家的生长与国家的生长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我们要以越发坚定的信念、越发丰满的热情、越发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和事情中去。 “正义必胜!宁静必胜!人民必胜!”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宁静、开创未来,在民族再起的伟大征程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配合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圖文:PP电子學院